中國民俗學會2020年年會開幕式在華中師范大學舉行 本網記者明海英/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明海英 通訊員徐金龍 王興堯)11月21日,中國民俗學會2020年年會開幕式在華中師范大學舉行。本次年會以“危機與抉擇:疫情下的民俗與民俗學”為主題,希望通過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民俗文化發展帶來的影響,探尋民俗與民俗學如何化危為機,創新謀遠。中國民俗學會會長葉濤、華中師范大學副校長任友洲、湖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鄢維新、中共武漢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吳天勇出席開幕式并致辭。開幕式由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華中師范大學原副校長黃永林主持。
新形勢下民俗學的自我反思
葉濤指出,本次年會采用線下和線上相結合的形式,在大會發言和47個分會場的研討中,有7個會場集中討論與疫情有關的內容。年會所討論的與疫情相關的這些議題及其研究方法,學科特色突出、涉及內容廣泛,是在抗擊新冠疫情的非常時期,民俗學理論建設和田野實踐的成功嘗試。
任友洲指出,中國民俗學會2020年年會以“危機與抉擇:疫情下的民俗與民俗學”為主題,恰逢其時,意義深遠。他表示,在劉守華帶領下,華中師范大學民俗學學科獨樹一幟、特色鮮明、成績斐然。黃永林繼承創新,開拓了新的研究領域。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民俗學界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更是大有可為,前景廣闊。
鄢維新在致辭中指出,湖北在民俗學研究方法論上有一套獨特體系,即把歷史文獻、考古、民俗三者結合,并且把一定的民俗事項放在特定的時間軸和空間軸上進行比較研究。他詳細介紹了湖北民俗學界對于湖北民俗現象所劃分的地域性文化分區,以及湖北在民俗文化研究保護方面所取得的成績。
吳天勇代表中共武漢市委宣傳部對本次年會的順利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他指出,華中師范大學在荊楚民俗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特別是民間敘事文學研究領域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而且是有口皆碑的。武漢有著豐富的民俗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后疫情時代的民俗文化,必將帶給人們更高層次的精神享受。
黃永林認為,學會研究應當與時代同步,與社會共振,與人民共情。此次年會以“危機與抉擇:疫情下的民俗與民俗學”為主題,體現了中國民俗學會的社會責任意識、學術對社會民生關切的情感,以及民俗學在新形勢下的自我反思精神。
關注民俗和民間文學深深扎于中華大地
中國故事學會副主席、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桂岳教授劉守華,南方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王曉葵,遼寧大學文化傳播學院教授江帆,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民俗研究》主編張士閃,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教授呂韶鈞,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研究員張勃分別作主旨報告。
報告主要內容有:“災害對應強韌性社會構建的民俗學視角”“走向故事詩學”“意義生產與文化表達:歷史‘棱鏡’下的東蒙民間故事審視——以武德勝的故事為主要對象”“地方感與地方社會的自我建構:以魯中洼子村為個案”“‘娛樂時代’的文化自覺——由武術界的‘徐雷事件’說開去”“中華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與當代價值”等。既有從宏觀視角討論疫情對民俗文化的影響、民俗節日文化傳承的重要價值,也有從具體個案研究民俗對當代社會治理和文化娛樂的作用,以及民間故事的理論建構和歷史價值。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桂岳教授劉守華在作報告 本網記者明海英/攝
劉守華表示,立足于中國國情,充分認識中國民間文學的民族特質,是中國民間文學學科真正走向成熟的首要標志。他舉例闡釋說,由于中國地域遼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因而孕育生成的民間文學不論在生活內容還是在藝術表現上都格外豐富多彩。又如,民間文學主要是農業文明的產物,20世紀初期和中期的中國社會,民間文學正保持著它最鮮活的姿態,散發出最旺盛的生命力,因而這期間采錄得來的、以《民間文學集成》為代表的作品特別光彩照人。關注民俗和民間文學,雖然是20世紀初葉隨著西學東漸而興起的,其根底卻深深扎在中華大地的沃土之上。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