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write('
')
2021年7月24—28日,“當代西方前沿文論研究”高級研修班以線上形式舉辦。此次研修班由蘭州大學文學院和“當代西方前沿文論研究”課題組共同主辦,旨在推動中西學術對話、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研修班邀請了19名國內相關領域著名學者擔任講座教授,從200余所國內外高校的600余名教授、副教授以及研究生申請者中,最終遴選出170名學員參加此次研修班。蘭州大學文學院院長李利芳教授和《文藝理論研究》主編朱國華教授共同主持研修班開幕式并致辭。
從上至下:線上學員,朱國華、李利芳 會議主辦方供圖
助力中國文論話語體系構建
當代文論呈現出新命題、新形態、新動向,要確立文明交流互鑒的態度和原則,努力構建中國特色文論。朱國華在發言中指出,中國當代文論突破傳統文學批評與鑒賞的研究范式,以跨學科的視角,回應當代社會的實踐形式,孕育出新的理論形態與發展方向。朱國華回顧了新時期以來的文學理論與文學實踐的離合關系。文學理論曾作為與文學批評融為一體的某種文學闡釋的共同體,與文學實踐具有良好的互動關系。但自從文學理論邁向其學科自主性之后,與文學實踐開始逐漸分道揚鑣。當下,整個人類社會和實踐的文本化,使得某種新型的、界限模糊的“理論”本身,取代了此前的文學理論。面對這一過程,未來的文學理論應既關注傳統意義的文學,同時將與歷史、哲學、社會等學科進行對話與融合,為各類學校教育及人文素養的訓練,為全社會對人文事實的自由思考提供理論基礎和資源寶庫。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曾軍以“中國問題的西方化焦慮”切入“20 世紀西方文論中的中國問題”,展開西方文論與中國問題之間復雜關系的討論。他認為需全面升級中西文論的“對話主義”研究方法,超越“刺激—反應”“影響—接受”“比較—對立”的模式,采取“需要—選擇”“折返—出入”和“對話—共識”的模式,通過“讓被看者發聲”的方式,以“中國問題”為中西方文論共同討論的平臺。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教授但漢松以“理論之后”西方文學研究的“后理論”時代為視域,經由分析瑞塔·菲爾斯基的“懷疑的闡釋學”理論和托莉·莫伊的“承認”理論,考察了“后理論”時代西方文論研究的新讀者轉向,回應了讀者的經典研究模式。
從左至右:曾軍、王峰、湯擁華、王嘉軍、段吉方、王大橋、姜宇輝、吳冠軍、但漢松 會議主辦方供圖
倫理轉向是當代文論的重要議題,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嘉軍聚焦列維納斯的《普魯斯特作品中的他者》一文,闡釋了列維納斯的普魯斯特觀與其總體思想的關聯。他認為列維納斯的倫理概念有文學的預設,某種程度上,其作品可以被視為一種對文學經驗的哲學闡釋。列維納斯的“文學倫理學”不是對倫理的經驗性探討,而是將倫理學視為“第一哲學”,并通過文學闡釋。這一視角對于今日的文學批評具有啟發意義。新實用主義美學對身體、語言及經驗問題的思考對當代文論的發展極具啟發意義。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湯擁華以舒斯特曼的身體美學為切入點,緊扣舒斯特曼與羅蒂在一些關鍵問題上的爭論展開分析,從身體和語言的維度,反思藝術批判與文化活動的元基礎,重返日常實踐活動中的實際經驗,拓展了對審美經驗乃至經驗的理解。經由考察舒斯特曼和羅蒂對經驗與審美經驗、語言實踐與身體美學的論爭,湯擁華以新實用主義的經驗論推進了對相關美學問題及美學自身理論形態的思考。
建立新的文學理論和批評形態
伴隨信息技術的發展,傳統的藝術形式不斷裂變并重組,這種藝術表達的后人類狀況挑戰了傳統文論的研究范式,參與建立了新的文學理論和批評形態。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峰討論了一種可能的后人類藝術形式。以短片《齊馬藍》為例,王峰認為其觀念化形式與當代藝術實踐一脈相承,先行展現了后人類主義藝術的前景?!洱R馬藍》展現了人類主義藝術極限的突破,代表了人類主義藝術的揚棄,以及對藝術公開性的強調,以新的藝術形態和實踐形式,為人類主義藝術觀念提供了一個實踐方向。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楊俊蕾指出人工智能介入藝術產生了根植于生命體驗的寫作行為與AI寫作程序的矛盾,重點在于吸收并思考其帶來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西北大學文學院教授陳曉輝以弗蘭克·莫萊蒂的世界文學思想為對象,指出了其經由世界文學的實存性走向觀念性, 從文本細讀走向距離閱讀, 從審美闡釋走向計算批評,從閱讀對象、閱讀主體和閱讀方法上推動了傳統人文批評向數字人文批評轉型。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單小曦提出了一種人工智能文藝的文藝研究范式。他認為人工智能文藝是區別傳統人文主義的文藝研究范式,其通過外在的媒介論,突破了傳統人文主義研究的內在論,拓展了文藝的存在形式。
從左至右:張進、楊俊蕾、周慧、尹晶、郭茂全、單小曦、何輝斌、張瑜、陳曉輝、何衛華 會議主辦方供圖
下一篇:深化文學基礎理論學術史研究